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天下第一行书,字字珠玑!
此刻的宁远,什么都不想。
全身心被那三百二十四个字给包裹着,他好像成了永和九年,那个在兰亭执笔写序的人。
充溢韵致的书风,与良辰美景珠联璧合。
仿佛人与大自然互融一体!
从“永”字开始,这片序文便有如天机入神,走笔行云流水!
文而不华,质而不野!
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我好像抓住了一点什么,又好像没有抓住。”
“这篇行文,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
“有一种中和之美。”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做到的。”
“书圣书迹,神韵超逸,历久弥珍!”
也不知过了多久,或许半个小时,或许一个小时。
宁远终于从文字的海洋中抽身而出。
他的目的是将书道传达回华夏,所以不能只贪图自己。
而且就刚刚那一会,就让宁远受益良多。
清醒过来后,宁远鞠躬作揖:
“晚辈拜谢书圣大人!”
“你自己天资聪颖,无需谢我。”
王羲之刚刚不过是举手之劳,将宁远带入到当时誊写兰亭集序的心境中。
至于能领悟几分,就全看宁远自己的天赋了。
目前来看,这个后辈小子,天资不俗啊!
能够在自己的书道之下,坚持这么久,甚至还能揣摩其中深意,这等悟性,比当年的自己还要强出不少。
宁远问道:
“书圣大人,晚辈听闻您兼采众家所长,尤擅隶、草、楷、行各体。”
“且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备精诸体,冶于一炉!”
“但不知书圣大人以为,汉字与文道之间的关系如何?”
写字讲究重形重意。
但是说白了,字仍旧是字。
大部分人理解的文道,仍然在于内容的传达。
比如上古的经籍!
不同的字,组成不同的词、成语、句子,才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四书五经、所以四大名著、所以诗词歌赋,这些的影响力,都要远远在汉字之上。
王羲之笑了笑。
他指着半空中的字,道:
“宁小友,你觉得,这算是文道吗?”
宁远沉吟片刻,立即回道:
“算。”
王羲之点点头。
华夏汉字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是文道传承的载体,更在于,这本身就是文道。
古今中外,只有汉字有书法一道。
也只有汉字,传承最为古老,从无断绝。
只听王羲之道:
“六千年汉字历史,近十万字,七种变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各有擅场,他们镌刻的,又岂止是某一时代的文明?”
“我自幼习字,所学名家不知凡几。”
“书之道,本就是文道!”
“字为文道骨,横竖撇捺弯折勾,这就是华夏的骨气所在!”
宁远听见这话,心神一震。
他还是第一次听见这般说法。
字为文道骨!
汉字所在,便是华夏的骨气所在!
前世只听说过,做人要向方块字一样,堂堂正正!
不曾想,这一刻,书圣王羲之把书道提升到如此高度!
宁远再看兰亭集序时,
仿佛每一个字,都有一层神圣的文华之光!
汉字七体!造字六法!
字形!
注音!
偏旁!
简简单单一个巴掌大的字,里面乾坤之大,仿若一方小世界。
宁远再度弯腰拜谢:
“多谢书圣大人传道解惑。”
王羲之摆摆手。
宁远给他的观感很好,多讲两句,倒也没什么。
只不过,他很关心,后世书道传承一事。
“宁小友,不知后世书道……”
“残缺凋零!”
宁远虽不愿提起,但是书圣大人问起,他不得不实话实说。
“后世之人,虽人人习字。”
“但也仅限于幼年,一旦成年,便都会用一种叫做键盘的东西,敲击成文。”
“那种文字,千字如一,没有丝毫韵味。”
“不过胜在快捷高效,一人凭此键盘,一日可敲击万字!”
王羲之皱了皱眉头。
千字如一,自然不是书道所求。
不过,日写万字,仍然让王羲之震撼不已。
这绝非人力所能办到。
即便不吃不喝不睡觉,想要在一天之内,书写万字,也是天方夜谭吧?
除非是狂草!
狂草急就章,或许有可能做到。
那个叫做键盘的东西,竟然有如此神奇!
王羲之缓缓点点头,然后感慨了一句:
“世上竟有如此神物?”
“算不得什么神物。”
宁远有些自嘲道:“或许未来有一天,人们连键盘都不用了。脑海中想什么字,便会出现什么字。通过脑神经的反馈,就能自然成像。”
“这些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是创新。”
“但是创新之下,传承则更加重要。”
王羲之眼光深邃。
他喃喃道:
“书之一道,从来没有捷径,若想书道得以传承,必死磕。”
“只有在时间长河里,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书道。”
宁远深以为然。
他抬起头,看了一眼仍旧宝光莹莹的那篇《兰亭集序》,不由得道:
“书圣大人,这三百二十四字,不知晚辈可否拓印一份?”
宁远的想法,和很多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网络上,就有很多人,希望宁远拓印一份这天下第一行书回来,多看两眼,总是不会错的。
历朝历代的拓印版本,有很多是临摹。
但如果是直接翻版拓印,想必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原版的字形。
“拓印?”
王羲之想了很久。
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宁远在等。
他敏锐的注意到,这个小场景世界的微妙变化,这是……请圣显形的时间快到了!
再等下去,只怕书圣便会凭空消失,想到这一点,宁远不由得道:
“书圣大人,若是不方便,就当是晚辈唐突。”
“此番恭请书圣,已是获益良多。我想,后世华夏十四万万同胞,该当也有各自体悟。”
听见这话,只见王羲之回过神来,笑了笑:
“不必这么麻烦!”
“这三百二十四字,便赠送与你!”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