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大唐火力全开讨债李世民 > 第四百二十四章 科举改革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众公主的蜜月已结束,李世民已回到长安。

    在广州大开眼界后,李世民回来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招集在京的许多官员,来一次大唐目前最大的朝议。

    听到这个消息,李承乾和李泰心若死灰,他们以为李世民既将宣布一件大事。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几百手下,目光和以前有了些变化。

    现在的李世民,就算看魏征、房玄龄等人,也有看庸才那样的目光。他一点没从镜子里面,有过这种目光。

    “朕这次去广州,看到的东西太多,感触也太多,朕简单给你们说几件事:以前朕还在太原时,见街上有不少乞丐。那时就希望我大唐,再无乞丐。这个想法在长孙冲、天赐的计划下,至今都没能完善。就连最开始执行的洛阳,现在仍有乞丐。”

    李世民没说虚,开始的确弄得不错,长安的乞丐都快绝迹了。

    这些事,时间一长就没人愿意管。又加之管理上有不少缺陷,现在又逐渐多起来。

    “现在广州七地,已看不到一个乞丐。那些脑袋有病、不能干活的人,都被他们统一管养起来。他们还成立了孤贫救助院,那些孤老无依、贫穷衣食堪忧的人,他们都会救助。服侍那些孤老之人的,就是从流浪乞丐中选出的人。”

    这是李世民佩服李寿的地方之一,李寿对人的利用,他也甘拜下风。

    “他们现在在许多县,都成立了官办学校。学期为十年,十年寒窗后,足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们教的,也不尽是四书五经。农、工、商等都有涉及。天赐以前就上奏,说我们的科举要改了,不能只考四书五经。众爱卿可知,他为何如此建言?”

    李寿做的这些事太过超前,虽在场也有不少人已知道,没哪个地方跟着他们的脚步走。

    魏征说:“四书五经,主要教人以文、德、孝、义这些做人的道理。但国家选取人才,不能只看这些,还要看各种能力。”

    房玄龄接道:“一个好的官员,并不只凭他的文才,还要看他的管理、用人等方面的能力。这些东西,在四书五经上并未涉及。越王殿下的意思,想必也是如此。”

    李世民还是比较满意,他的手下都不傻,知道李寿之意。

    只是并非所有人都赞成,王绍礼站起来:

    “自隋兴科举以来,就考的是这些。一个人最重要的,也是这些。再有能力,要是品德有亏,取之只会害民害国。越王殿下的想法虽好,考虑有些不周。”

    李泰正要给王绍礼一个大赞,马周将发话权抢过去:

    “隋朝的东西,我们为何非要继承?如果只能从四书五经上才能学品德,那些不识字的百姓就没品德了?”

    反对派呆住,李世民哈哈大笑:

    “马爱卿说得好,继续说下去。”

    马周已是大臣,有权在这种场合发言:

    “读书人也有品德差的,不识字的人,也有品德优的,品德这东西,非是靠读书来决定。臣以为越王殿下说得没错,科举改革,势在必行。”

    还好有马周这样的人才,科举改革终于通过。

    科举这么大的事,搞得后面的时间,全在说科举。

    李世民想再说说广州之行,再夸夸李寿也没时间。

    李世民琢磨,要不要明天再继续,禁卫领着一个壮年男子上殿:

    “微臣越王府侍卫江胜光,拜见皇上。”

    李寿经常派人来,李世民已吩咐,凡是李寿派的人,都不用再行通报。

    虽是小事,这样的信任,李承乾几弟兄也从未有过。

    “江爱卿请起,天赐派你来有何事?”

    江胜光拿出几份奏折,嘴未闲着:

    “我们已占领平壤,平壤的十四万高军,投降十二万几千人,逃走一万多。”

    “啊!”有些心里承受能力差的人,让这个消息惊呼出声。

    李世民也很不可思议:

    “江爱卿,他们有十多万人,竟会选择投降?”

    江胜光将李寿如何抓住渊盖苏文、高藏的故事说出:

    “现在高句丽,只剩下熊津江、和南边才有些高军。越王殿下准备继续派人先行劝说,实在不投降再开战。”

    “好好,天赐此举,足以彰显我大唐仁义。”

    李世民当然赞成,不但能单显大唐仁义,更能让他们少许多伤亡。

    长孙无忌反应快,率先恭喜:

    “恭喜皇上,连高藏和渊盖苏文都愿降,高句丽再无忧矣。”

    阵阵恭喜声传出,李承乾和李泰也没敢再当哑巴,和众人一起恭喜。

    李世民高兴了,他暂时还不知道,李寿被刺一事。

    看完李寿的奏折,又是一喜:

    “天赐准备在平壤,弄一个退位合并仪式。让高藏率领众高官,将玉玺交出来,并让他们面向高句丽所有百姓宣布,他们愿合并到我大唐,成为唐人。”

    如此欺负人的事,也只有李寿才能想出来。

    不少人仍有些惊讶,魏征问:

    “这种事,高藏他们会同意?”

    “殿下有把握,”江胜光说:

    “高藏完全不会反对,他很相信殿下。殿下对他们也并无恶意,许多人都不会反对。”

    李世民算算时间,没敢耽搁:

    “天赐定这个时间太短,朕得现在就写圣旨。散朝吧!其它事,等会再说。”

    ……

    除熊津江口和高句丽南边,还有一件事让李寿很担心、城中的十几万高军。

    怕为渊炳仪送兵源,这些高军现在不能放。

    李寿将最大的座军营让给他们,限制他们出行自由,差点引起兵变。

    为了平息那帮人的怒火,李寿让已投他的降官和高兵,加入到劝说的行列。

    效果不差,虽仍有怨言,已无兵乱迹象。

    现在,李寿带着众人,来到这座如炸药桶的军营。

    怕发生不可预测之事,这次李寿没将几女带来。

    刚登上点将台,下面传来阵阵质问声:

    “你们说占领京城后,就放了我们。现在京城已落入你们之手,为何还不释放我们?”

    “你们是不是想让我们去做苦力?”

    难怪这些俘兵很紧张,大家都怕被李寿拉去做苦力。

    李寿好不容易才将嘈杂声压制住: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现在只剩下熊津江、和南边几座城池才有些高军。现在要是放了大家,万一有些人去那里?会令局势变得更复杂。我向大家保证,一个月后,定会释放大家。”

    讲理的人占多数,这次的嘈杂声小了许多。

    一些想看热闹的人,有些失望。

    接下来,李寿退下,高藏顶上:

    “大家要相信越王殿下,他绝不会欺骗大家。我们明天举行退位仪式,正式投靠大唐。我希望,大家都能参预,当历史的见证。我高句丽虽然亡了,融入到更大更强盛的大唐中。我相信,我们大家都会越过越好,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这次没有嘈杂声,所有俘兵都惊呆。

    他们被关在这里,不知道外面已张贴告示。

    明天举行退位仪式,要给高句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宣告高句丽时代的结束。

    到那时,那些还有野心的人,也再没有复国的理由。

    再反,只能重举大旗。

    为了能忽悠到这些俘兵,李寿想得多也做得多。

    高藏说完,朴成会来到台前:

    “我高句丽虽不存在了,我们还在。还要军队保护百姓,要衙役等维护治安。越王殿下会从你们中,抽出五万人出来做这些事。到时表现好的人,会被选中。”

    不少俘兵很心动,这些天,李寿放了许多投他的高兵来忽悠。

    大家已从那些高兵口中,知道投大唐的各种好处。

    这些人都是和平被俘,没几个和唐军有仇。

    能有如此好的机会,许多人都不想放过。一阵声音传来:

    “要看什么表现?”

    这事连朴成会等人都很懵,李寿只好自己顶上:

    “不闹事、不闹情绪。不造谣、不传谣。听招呼、乐于做事助人。这些表现,会被在这里负责的将士记录下来,到时以这些为标准,选取那五万人。”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