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贾安宅是个正道的君子,与贾安宅相交的孙傅和李若水自然也是有清誉的大臣。
众人落座之后,孙傅有些迫不及待的道:“一直听说太师是为天星下凡,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啊!”
作为一个有清誉的大臣,贾安宅的好友,竟会这么赤裸裸的赞美自己,莫非是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贾安宅知道赵太炎的诧异,有些尴尬的道:“孙兄通儒道,对道家的修行很感兴趣~”
赵太炎恍然大悟,这个时代信道的不在少数,徽宗皇帝就是一个标杆。
在徽宗的亲身示范之下,王黼蔡攸李邦彦等都是标榜自己是信道。各种道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信徒也多了起来。
不过在朝中的官员因为自幼受孔孟之道影响,对道学皆有所取舍,像孙傅这种信的真真的却是少数。
孙傅对信道之说没有丝毫抵触,甚至有些骄傲的道:“我自幼修道,如今已小有所成。
以我观之,太师虽文可安邦武可定国,但一生功绩多在马上取,是以当为武曲星下凡!
不过文武向来为兄弟,是以下凡时,文曲星借了武曲星三分才气,这才让太师有些文名!”
看着孙博说得信誓旦旦,赵太炎并不置于否。而且孙傅言中似乎还有些刺,这让赵太炎更不想搭理。
孙博却接着道:“新君继位,我以为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是以治国当行祖宗法,未知赵太师和刘相以为如何?”
贾安宅拉了拉孙傅,道:“今日酒宴只谈风月,不论国事,孙兄你说多了!”
孙博摇头道:“好不容易见到一心行改革之法的赵太师和刘相,当然要问一问西北之地的为生民立命法!”
孙博是个保守派,想要行祖宗成法。认为王安石变法虽然于国有益,但与民争利,而徽宗的崇宁大观间的绍述却是让一大批以蔡京为首的奸人蜂拥而入。
这话这几日在汴京之中反响很大,赵太炎也有所耳闻,孙博也由是知名。
可惜孙傅的祖宗法还是站在地主阶级的角度说的,作为地主阶级的士大夫们当然对维护自己的利益很是上心。
不过时代不同了,祖宗之法过去一百多年早已不适应如今千疮百孔的大宋。是以孙傅有此言,其实看似有理,实则大谬!
刘?当即道:“孙大人,你可知晓赵太师的一条鞭法与官绅一体纳粮法乃是万世之基?大宋虽是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但并不是士大夫与皇帝平分天下。
如今所谓的们士大夫占据了天下几乎四分之一的土地,却不纳粮不服役。
大宋并不抑制买田买地,可惜一些士大夫却没有道德下线的巧取豪夺。
假若有一天士大夫们占据了全国一半的土地,这个赋税该怎么收,徭役谁来服?
若士大夫们仍然不知悔改的继续兼并土地,那么失去了土地的百姓们到底该怎么选择生存还是死亡?
孙大人,都说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可惜士大夫们始终认为天下是自己的天下,清丈土地官绅一体纳粮损坏的都是士大夫的利益,士大夫们当然不会同意。
但是为了大宋的万世基业,重新清丈土地,乃至官绅一体纳粮都是此行之举,否则大宋必亡于士大夫之手!”
刘?从赵太炎处听到了许多,而且燕山府路的改革一直在进行。
燕山府知府曾曾在赵太炎的授意下,将改革之法和改革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部奏明了朝廷。
其中一条鞭法暂且在燕山府没有实行,因为燕山府路还没有开始收税。
不过农商钱庄已经对百姓手中的粮食丝帛绢等标明了最低价,确保不会使百姓受到奸商的压榨。
而通过清丈土地,原本燕地豪强隐匿的土地大量的曝光出来。
在赵太炎的强力镇压下,这些隐匿的土地直接收为公有,用来重新分配。
所谓的士大夫们和燕地豪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家中所占土地多者达几十万亩,隐匿的土地至少也在几万亩以上。
所以整个朝廷对于刘?所要推行的清丈土地和一条鞭法及官绅一体纳粮反感到了极点,对于始作俑者赵太炎也是敢怒不敢言。
孙傅自己家中虽然还算清贫,不过到底是属于士大夫阶级。在一众士大夫中,当然耳濡目染的认为改革就会伤民。
不伤民也会伤及士大夫,士大夫是大宋的统治者。若是士大夫对大宋心有不满,那么就很有可能改朝换代。
不过刘?分析的也非常有道理,作为还有良知的士大夫,孙傅有些犹豫的道:“改革总会生乱,而且总会掀起党争,让一部分奸人趁机而入。
此时的大宋百废俱兴,我以为还是休养生息为好,实在不宜大动干戈!”
赵太炎道:“孙大人,此言为懦夫所为也!作为一名大丈夫,我们难道不应该将最好的大宋留给子孙后代吗?
人人皆知大宋已经病入膏肓,是以我们在战争中连战连败。我们的赋税越来越少,支出却越来越多,百姓却越来越穷,造反的也越来越多。
孙大人,你也曾在地方任职,难道真的看不出大宋现有的法度已经支撑不住大宋的存在了吗?
苟日新,日日新。大宋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天下没有不变的成法,都是随着实际的变化跟着调整!”
孙傅不敢反驳赵太炎,张叔夜笑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太师所言甚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大宋较之百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法度当然也要变化!”
李若水点了点头道:“太师所言有理,作为大宋的士大夫,我们不能总是想着出将入相,而是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
赵太炎道:“李大人说的好,我们治国理政所出之法要看到底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宋的财政收入和百姓的生活水平。只要有利于,那么就是良法!”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