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蛇背上的天师 > 第15章 渡己与渡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待渡船快到江心的时候,两船的距离二十丈左右。正常情况下,渡船能够在两船相遇以前顺利过江。

    忽然,一阵风自上游刮来。大货船的帆一下被撑满,本就是顺水行舟,这下船的速度陡然增加了不少。

    渡船这边,虽然没有风帆,但风引起的浪,还是让船身晃晃悠悠。

    江心突然出现的漩涡,更是让船失去了控制。

    船家顾不上大货船,只得尽力稳住渡船。

    就在船家努力与江心的漩涡角力时,“砰”的一声闷响传来。

    两船的船头碰撞在一起。

    大货船只是稍稍一顿,然后继续往下游漂去,船上的船公见渡船并没有翻覆,便没有言语,扬长而去。

    渡船这边虽然没有翻,但那一撞,直接将渡船头带向下游,船身一阵剧烈摇晃。船舱溅进来不少水,不少人的衣服被打湿,乘客也被颠的东倒西歪,乱做一团。

    惠功将小菊护在怀里,自己衣服也被水浪溅湿。一边护着小菊,一边看向自己父母,好在两人都没怎么磕着碰着。

    看着远去的大货船,惠功皱了皱眉。

    坐在船边上的几个人比较倒霉,有几个撞在船舷上,头破血流。

    “甜蜜的!大船上的人眼瞎了,不知道把帆降下来。”

    “就是就是,撞了人话都没一句,赶着去投胎啊。”

    “、、、、、、”

    缓过神来,渡船上的人开始骂街。

    此刻,两船已相距十多丈远,大货船依旧风帆高悬,顺江东下。

    “各位小点儿声,别让人家听见。”努力将船摆正后的船家立即劝道。

    “那是青帮的大货船,上面的人咱们惹不起的。”

    众人闻听此言,稍稍安静了一些,有人在小声咒骂着,也有人在问身边的人青帮的事。

    过了一阵,渡船靠了岸,众人纷纷下了船。

    “刚刚那船家说的青帮,你知道吗?”小菊边走边问道。

    “青帮也叫漕帮,是在江上行船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帮派。码头、船只和水道,很多都是他们在管,势力比较大,一般人惹不起。”惠功回答道。

    “那官府不管他们吗?”小菊又问道。

    “官府自然是管的,只是他们都是秘密结社,不容易让人抓到把柄。再说人家要是不犯法,官府也没法拿他们怎么样。”惠功解释道。

    “是这样,难怪他们这样横行霸道,撞了我们坐的渡船,直接就走了。”小菊这才明白。

    “对了,那船的旗帜上绣的是个什么字?”

    “那是个“张”字。如果我没记错,那船应该是四川青帮老大张风平的。”惠功回道。

    “是的,那是张风平的船。”惠断也插了一句。

    “对了,那泊在岸边的,遍体红色的船是干嘛的啊?”小菊指着岸边的两艘船问道。

    “那叫红船。”惠功看了看说道“多是官府建造和设立的,专门用来救助在水上出了事故的人。长江三峡的险滩、暗礁、漩涡等众多,经常出现船毁人亡的事,红船便能及时救助那些落水的人。也有民间建造的红船,比如那些有钱的富商或者善人,这样做能够给自己积福报。”

    “哦哦。”小菊听完不住点头。

    渡船上的不快,在街道的喧闹中烟消云散。

    一阵锣响传来,一队官差护着一顶轿子从街的一头走来,行人纷纷让开道路。

    最终,轿子抬到了戏台前,轿帘掀起,县令乌思下了轿,登上戏台落座。

    县令的到来,意味着龙舟赛就要开始了。

    众人忙找个好位置,准备欣赏接下来的比赛。

    随着令旗一挥,几十条龙舟一起出发。一时间,加油声、喝彩声、锣鼓声,热闹不已。

    一番角逐,最终向姓的那条龙舟夺魁。

    县令亲自将奖品一一颁发给获胜的队伍。

    然后,便是戏班登台演出。有巴东本地的堂戏《梁祝》,也有黄梅戏《天仙配》,还有杂耍艺人表演的其他节目等等。

    惠功一边听戏,一边给小菊讲戏里面的故事。听到伤情处,小菊总是忍不住泪花闪烁。

    金乌西坠,一家人方才带着大包小包,恋恋不舍的踏上了回家的路。

    次日一早,惠功又再度辞别家人,往神农架方向而去。

    民间有端午采药的习俗,据说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草木此时药性最佳。如此采药的好时节,惠功自然不会错过。所谓十道九医、道医同源,作为众善道长最得意的弟子,惠功几乎将众善道长的医术学了个遍。此番前去神农架,一来采药备用;二来也是趁此时机治病救人,渡人渡己。

    神农架因炎帝在此搭架采药而得名。神农架由于地形复杂、地势高低落差极大,造就了这里种类极其丰富的药材,其中的“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文王一只笔、七叶一枝花”被称为神农架四大名药。也不知惠功此行能否有幸遇到这些名药。

    惠功在神农架兜兜转转了个把月,基本把该采的药都采到了,然后便打道回府。一方面需要将这些药材处理,该晒干的、该阴干的、该泡酒的、该过醋的等等;二来不可能带着两大麻袋的药材游历四方,未免过于笨重。

    回到家中,惠功一样样的处理药材:阴干的、暴晒的、炮制的等等,忙活了十来天。

    等大部分的药材制备好了,惠功便带上一些,开始了他的“游医”之路。

    古时的中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居于诊所或药铺,病人上门来寻医,谓之坐堂行医;一种则是游走四方,治病救人,谓之走方郎中,也叫“游方”。以前学艺的时候,众善道长每年都会带着惠功外出“游方”,一来是为了治病救人,二来也是顺便教授惠功及众弟子医术,传承衣钵。

    惠功来到一处村落,拿出一枚“虎撑”套在食指上,接着以大拇指上下拨动,“虎撑”便发出一阵清脆的铃声,传向四周。

    医者有三戒,其中一戒谓之:医不叩门,即医生不可上门主动给人看病,须得病人来请。

    游方郎中四处行医,又不能主动给人看病,于是便发明了“虎撑”这一工具。虎撑实质上是一种铃铛。一般由铜或铁制作,圈状、中空、内置两枚铁丸,表面或有纹饰。

    惠功手中的这枚一面铸有八卦、一面铸有日月星辰。晃动虎撑,发出铃声,患病的百姓知道大夫来了,就会出来求医。

    惠功进村没多久,一名汉子迎面赶来,近得前来冲惠功问道:“您可是游方治病的道长?”

    惠功点点头道了声“是。”

    那汉子见惠功点头,不禁有些激动,躬身行了个不伦不类的礼道:“小道长您好。我妈病了,还请小道长出手诊治。”

    惠功点点头道:“请带路,容小道前去看看。”

    “好好好,道长请随我来。”汉子立马在前面带路。

    来在了汉子家,老太太正坐在门墩上。

    汉子激动的冲老太太道:“妈,这是游方的道长,他一定可以治好您。”

    老太太忙起身道:“小道长辛苦了,快进屋”。

    惠功被迎进屋,落座用过茶后,惠功便开始给老太太诊治。

    老太太右边脖子长了一个紫红色的肉包,好似脖子膨大了一般。惠功问了才知道,这个包从去年夏天便开始长了,看过几个医生,动过刀也吃过药,就是不见好,还连累的老太太受了不少罪。

    惠功问了问老太太的饮食、年龄等等,又给老太太切了脉。确认了病情以后,便从包里取出一节蜡烛点上,然后取出针具,又命那汉子打盆水来,并去灶下铲来一铲草木灰。

    一切准备就绪,惠功拾起几根细小的银针,在火上撩过后,便将其插入了老太太患处周边的几个穴位,然后用手指轻轻点了点患处,问老太太道:“可有感觉?”

    老太太惊喜的回道:“道长您可真神了,老婆子我一点感觉都没有。”

    惠功笑笑不语,这种小病,一个小法术就能解决,不过没必要罢了。惠功这才采用银针封穴麻醉,准备给老太太动刀。

    接着,惠功取出一枚四五寸来长、一寸多宽的小手术刀。一样的在火上撩过后,惠功直接用手术刀在患处扎了个洞,刀一拔出,包里面的血脓便流了出来,正落到地上的草木灰里,一股恶臭顿时弥漫开了,三人不禁皱了皱鼻子。

    惠功将手术刀扔进水盆里,然后用手在患处挤了挤,确认里面的血脓排净后,又从口袋中取出一张膏药,在烛火上烤好了以后贴在了刀口处,然后顺手将银针取了下来。

    将银针、手术刀等洗净、擦干、撩火后,惠功将其一一收好。

    待这些做完,老太太方才渐渐感到有一点点疼痛,不过较之以往实在不值一提,老太太又是一阵感激和夸赞。

    惠功微笑回应,然后从包中取出四张膏药递给那汉子道:“一个对照一换,患处不可见水。这几贴药贴完,便好了。”

    汉子激动地接过,忙问道:“小道长如何收费?”

    惠功摆摆手道:“修行之人治病救人不为利益,居士随意便罢。”老太太和汉子忙拜谢。

    治完老太太,收拾好行李物品,惠功便别了母子二人,寻下一个病人而去。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