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他第一站是垫江县,马元利虽然曾经率军出征了长寿等地,但是除了留下少量守城兵马,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垫江来。
“马将军,如果你能支持陛下,手下兵马听从陛下号令,陛下便封你为元国公。”程源得到了永历帝许诺,官职爵位可以酌情许诺,只要能为他所用,大肆封赏也无不可。
马元利只是隆武皇帝封的平西将军,垫江伯,绍武皇帝和永历皇帝还一直没有加封过他。
程源知道这乱世里,什么总兵和将军之类的官职吸引不了太多的实权人物了,也许这国公的爵位还好使一点,特别是对于像马元利这种招抚过来的流寇而言。
马元利摸着自己的小胡子,想到永历皇帝这是要对蜀王下手了吧。之前他也听说了成都和南浦的谣言,没想到永历皇帝这么沉不住气,自己该如何是好呢?
国公的爵位很有诱惑力,但是从实力上看,永历帝明显不是蜀王的对手,自己可不能站错了队。
程源一看马元利不急于表态,知道他是有所顾忌,便继续劝说道:“本官接下来要去酉阳和石?,面见冉、秦两位将军,后面还要去巫山、梁山和开县。马将军可以仔细考虑,容我回来时再答复也不迟啊。”
“程侍郎哪里的话,为陛下效忠乃是臣子的本分。”马元利决定了,表面上答应程源,到关键时刻自己再看情况选择站队就是。
反正兵马指挥权在自己手里,到时候灵活变通又能拿我怎样?
“马将军此言当真?”
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拉拢了马元利,程源大喜过望。接下来他到了酉阳、石?、巫山、开县、梁山五县,得到的答复均是愿意效忠永历皇帝陛下。
这些人,有的知道永历帝怀疑蜀王,可能会对其下手,想法均跟马元利一样。有的人装聋作哑,心想这种情况下,应该不会急于同室操戈吧。
程源觉得这趟差事办的不错,洋洋自得的回成都复命去了。
永历皇帝也不食言,马上就兑现诺言封程源为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另外还给了个绵竹侯的爵位。
有了那么多人支持,永历皇帝信心爆棚,马上下旨让朱平林放下川东事务,火速来成都面圣。这次传旨的是护国大将军、贵国公刘文秀,他带着八千兵马去南浦传旨。
这样看来与其说是传旨,不如说是逼反朱平林。
因为看这架势,如果朱平林不去成都,他刘文秀便要攻打南浦。
到时候永历帝还要让马元利、李定国、李过他们都来支援,不愁朱平林不妥协。
只是永历帝这么快就忘记了,朱平林是怎么在开县以寡敌众,击败九万清军的。
永历帝之所以下了如此臭的一步棋,还因为在程源游说川东诸将时,清廷派来了议和使者。
多尔衮承认明清两国为兄弟之邦,互不侵犯,以目前疆土为边界,并不要求永历帝割地、纳贡、称臣和和亲,这让永历帝喜从天降。
他想的是,就算不中兴,当个西南王也还不错。
可是他不读书,不知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多尔衮此举就是为了促成永历、蜀王自相残杀,他好坐收渔利。
等双方两败俱伤之时,清军也养精蓄锐已久,便可一举灭明。
得知刘文秀大军进军川东,阿济格大喜,连忙上奏清廷,将主要兵马移驻陕西汉中,随时准备南下入川。
川内主要防御清军的兵马还是驻守在广元、太平两地,但是数量和质量都不够阿济格瞧的。
他之所以不马上发兵进攻,还是要等朱由榔和朱平林先打起来。
此时在南浦,那群西方科学家的研制成果又出来了,这次他们造出来了不少的手榴弹。
虽然因为没有工业化,实现不了量产,可是土制手雷照样能用,抗倭战争时期华夏的民族党军队兵工厂便能自行生产。
这些手榴弹和土制燃烧瓶,在守城战中是绝对的利器。
但是眼下即将开始战略反攻,朱平林最急迫的需要是新式大炮和后装线膛枪。
工业化依旧遥远,珍妮纺纱机倒是好仿造。但是既然由大明开始制造,袁昆便给它改了个中式名称——南浦纺纱机。
历史上珍妮机的出现,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它的发明被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现在的南浦纺纱机比旧式纺车的纺纱能力提高了八倍,但仍然要用人力。
接下来仿制的卷轴纺纱机,它以水力为动力,不必用人操作,而且纺出的纱坚韧而结实,解决了生产纯棉布的技术问题。但是水力纺纱机体积很大,必须搭建高大的厂房,又必须建在河流旁边,并有大量工人集中操作。工人没有太大的问题,这流民多的是。
历史上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后,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是涌入城市,为工场主打工谋生。
纺织业就这样逐渐从手工业作坊过渡到工厂大工业,但这种机器纺出的纱太粗,还需要改进。
根据历史上卡特赖特发明的水力织布机,使织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南浦的棉纺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纺纱机、织布机由水力驱动,使工厂必须建造在河边,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节差影响,造成生产不稳定,这就促使人们研制新的动力驱动机械。而下一步需要研制的,就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开始用做纺织机械的动力,并要推广开来,这才能引起第一次技术和工业革命的高潮,才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机器和蒸汽时代。
现在南浦的工业革命就走到了这一步,这也是关键的一步,这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
别的不说,要是朱平林现在在云南大后方搞这个,肯定不太担忧。但是在川东,这是抗清的前线。
不但防清军,还随时要防备不信任自己的永历帝出什么手段。
正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朱平林就收到了探报,刘文秀带着八千大军浩浩荡荡的离开成都,往川东来了。
此时怕已经走了一半路程,来者不善,但朱平林又不愿意内战,于是他想到了李定国。
李定国可是刘文秀当年的义兄,如果李定国支持自己,那一切还好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