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寒门巨贾 > 第二百二十五章 全无头绪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倒未耽误他用兵来运粮。而这新船据说极吃人力,若在平时,倒是桩弊端。

    可于如今陕城而言,这倒有妙用。

    依着司马立信中所讲,不止中军行营,整个陕城、河东与京西的沿河州县,俱都招募踏排夫,便于当地听用。

    新式粮船逆流而上,换人不换船,更不停歇。而下船的踏排夫,则可乘民船或官船,顺流而下,回返家乡。两日一结钱粮,倒比寻常拉夫运粮省去四五成开销。

    陈安平私下揣度,都省见此便利,恐怕连秦凤道的粮秣也会转作水运,至少也会充分利用洛水、渭水、泾水的河道。

    只要粮秣充足,陈安平并不怕陈安平分功,救神射军理所应当。

    “报。”中军驰入一骑。

    谢九闻声而出,很快便去而复返。

    “相公。兰州求援。”

    “兰州?”陈安平皱眉道,“速请苏参谋、张参议,并将诸军行参召来。”

    “是。”

    龙沟堡南五十里,便是兰州,但中间隔着大河。陈安平虽疑惑敌军何来,但亦不敢轻忽。

    苏执礼与张尧文先至,二人看过军情也脸色凝重。陈安平倒没有催问。

    “报。”帐外传来谢九的声音。

    陈安平以为诸军行参齐至,结果却见谢九持一副木匣。

    “禀经略相公。”谢九单膝跪倒,“抚羌城失陷,苏经略遗奏。”

    “拿来。”陈安平闭目呼气,强自镇定。

    苏执礼与张尧文一脸惊恐,也连忙上前。

    待三人看过,方知原委。陈安平为铁林军解围前一天,陈安平派出振武三军与神锐六军三个营前往接应神射军突围。

    但在昨日,夏军三万余,突然从东西两个方向强攻抚羌城。神锐六军第四营与骁胜军虽奋力死战。但夏军人多势众,而抚羌城火炮、投弹并不充足。

    在写遗奏时,夏军已经攻入城中。陈安平没讲甚场面话,只是提醒陈安平谨慎,保住兰州。

    之前为了补给和救援平西堡,陈安平在抚羌城留了不少舟船,他担心夏军故技重施,顺流而下突袭兰州。

    “还请相公速援兰州。”张尧文建议道。

    兰州之地位,毋庸赘言。夏军若得兰州,则熙河兵力薄弱的缺点将暴露于人前。

    “相公宜先救神射等三军。”苏执礼观点不同,“今兰州已告警,既有梁提督在,虽三万西贼,亦难以动摇。”

    陈安平知他道理。梁廷宾领提督使之任,左近厢兵、陕城禁军乃至番兵都听他调遣。说得上“兵力雄厚”,若只图守城,三五日不至于有失。

    而夏军三万急至,先克抚羌,后袭兰州,军资定然不足。一旦相持,倒是为中军行营歼灭他们提供良机。

    而若与神射、振武三、神锐六三军会合,沿喀罗川收复抚羌城,更让围歼三万夏军显得事有可为。

    要不要拿兰州做赌注?

    陕城帅司中军帐中,很快因此分为两派。

    在讨论正激烈时,再次传来军情。

    “报。”

    “应理失守。”

    “报。”

    “鸣沙求援。”

    这两条军情一到,苏执礼迅速放弃前议,向陈安平建议道:“请相公速速回师会州。”

    “下官亦此请。”

    大军于外,最忌断粮。而今夏军上攻兰州、下克应理。零波山防线形同虚设,一旦会州有失。

    不说粮秣、百姓,屈吴山等地利尽失,到时夏军东可进镇戎军而窥渭州,南可陷会宁关而窥巩州、秦州。关中腹里亦要被兵。

    党项人上次杀入这里,还得是三百年前了。

    陈安平随即颁令回师会州,以新编骁骑军、胜捷军为先锋,而威远军与振武第七军为殿后。

    以陈安平的方略,确保会州无虞后,再决定如何救鸣沙。兰州那里他已将陈安平等派回,这百余骑敢死之士,如今算得有功无过,让他们权作向导。

    而以振武第二军、云骑军倒未勒令其拼命。至于如何收复应理、抚羌城,此时他亦无成策。

    抚羌城那里他只是传讯给西面行营都总管白庆远,让他自定行止,或者回援兰州,或者先复抚羌城,再救兰州。

    至于应理那里,全无头绪。

    两日后,陈安平午前接报,新编骁骑军与胜捷军已回驻会州并击退前来袭扰的夏军,而殿后的振武第七军距离会州尚有四十余里。

    他正于岸边观诸军登船,却听谢九来报:“相公,鸣沙城守住了。”

    “哦?”陈安平一喜,“守将是谁?”

    “俺却没问来。”谢九脸色严肃,“任将军殉国。”

    “使者何在?”陈安平的情绪还算稳定,“带我去见他。”

    “是。”

    那使者风尘仆仆,脸上身上不是血色,就是尘土,除却双目,不见一点亮色。

    陈安平由得他哽咽,静静听完任忠战死的经过。

    “肤施侯真仁将也。”陈安平知道任忠为保护百姓而死,也是感慨万分。

    与寻常军将不同。如董鹏程辈,能读四书,已属好学。这任忠他晓得,十三经都读过,但最爱读的却是史书。

    不惟十七史读遍,连本朝人物传记也多涉猎。据说尤其钦佩宋高宗时的名将阳信侯。

    求仁得仁。

    任忠想必是自愿殿后,最终导致战死。陈安平也无可置喙,将来奏疏中,说不得还要请朝廷旌表一番。

    然如今的困局,朝廷却帮不上。

    “第三营全军覆没吗?”

    “约十余人生还,皆有父兄在营中。”

    这却是禁军惯例。

    “如今鸣沙城中谁主持?”

    “陶都参。”

    “谁?”陈安平起身问道。

    “军都行军参军陶振威。”

    “陶与智如何去了鸣沙?”

    “禀经略相公,俺不晓得。小的是第二营将士,入鸣沙城时,陶都参已经在了。”

    陈安平皱眉点头,没有追问。倒看得那使者忐忑。

    陈安平见他拘谨,笑着安抚道:“勿虑。有陶都参在,帅司亦能放心。”

    “俺晓得。将军得知陶都参在,已嘱咐俺等听命。”

    陈安平对这种临阵托付,并无嫌恶,倒觉得任忠除了仁厚之外,还很有度量和见识。将鸣沙交给张忠赵去守,总好过交给旁人。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