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士子风华 > 第38章 李锦行布局,锦衣卫各方人马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个月后。

    朱元璋似乎在将李锦行罢官后,便没有了后续惩罚。

    哪些上奏弹劾李锦行的奏折也被朱元璋压了下来。

    丢在一边。

    最后群臣也就不了了之。

    都察院由原都察院右都御史杨林暂代。

    官职仍是正三品。

    远没有李锦行时的位高权重。

    而且“暂代”两个字,顿时让不少大臣心思活跃了起来。

    眼睛死死的盯着这个和相国不分上下的位置,暗暗较劲。

    明天。

    就是科举会试的日子。

    整个应天府喜气洋洋。

    全国各地的士子早已赶赴京城,等待大试。

    而这一切都和李锦行无关。

    夜色如墨,寂静无声。

    平原侯府。

    东院。

    李锦行的书房内。

    烛光闪动。

    李锦行坐在椅子上,前面的案桌上正放着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哼,不过是自作聪明罢了!”的字样。

    让李锦行陷入沉默,手指不断敲打着桌面,眉头紧皱。

    显然纸条上的内容不是那么随意。

    “呼,终究是顺风顺水习惯了,有些思虑不周了。”

    良久。

    李锦行这才站起身,叹口气,看向皇宫的方向。

    眼神凝重。

    “咚咚咚!”

    就在这时。

    门外传来了一阵敲门声。

    “进。”

    “吱呀。”

    许茂推开房门,立即走了进来。

    “主人。”

    “说吧,有什么事?”

    李锦行看着许茂,点了点头,让其起来回话。

    “主人,锦衣卫的事已经查清楚了,锦衣卫指挥同知聂刑是燕王朱棣安排的人,而佥事潘勇是陛下的人。”

    李锦行听完,有些意外。

    “没想到这聂刑居然是四皇子朱棣的人?”

    “有意思,看来现在朱棣是遇见姚广孝了啊。”

    许茂抬头看着李锦行,有些犹豫。

    “主人,在调查的过程中,影卫发现另一位同知和两位镇抚似乎来自东宫。”

    闻言,李锦行的眼神也是不禁变得犀利起来。

    “嗯,我知道了,退下吧。”

    “是,主人。”

    李锦行则是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

    “东宫,太子,燕王?这锦衣卫还真是热闹,藏了这么多人。”

    李锦行说着,将桌子上的纸条放在蜡烛上点燃,直到完全烧为灰烬,这才作罢。

    ………

    次日。

    开国第一次科举,在国子监贡院开始了。

    赴京赶考的考生在国子监外排队,在经过层层检查后方可进入贡院。

    在贡院外面。

    朱标和李善长则是在游走巡查。

    保证会试公平进。

    而在国子监内,更是重兵把守,纪律森严。

    一些胆子小的考生甚至还没开考,便已经有些怯场。

    另一边。

    中书省。

    在李锦行罢官后。

    杨宪便减少了和李锦行的联系。

    每天在中书省和胡惟庸斗智斗勇,倒是忙的不亦乐乎。

    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脑袋早就悬在了半空中,随时可取。

    刘伯温坐在中书省书房内。

    审批着各部送上来的奏折。

    看起来有些吃力。

    不一会儿。

    杨宪便捧着本奏折进来了。

    “恩师。”

    刘伯温闻言,这才抬起头来。

    看着眼前这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徒弟,刘伯温一时间竟不知道说些什么。

    李锦行被罢官后,刘伯温去看了他一次,李锦行也把真实原因告诉了刘伯温。

    再加上杨宪在中书省的所作所为,刘伯温也彻底确定了一件事。

    他和杨宪之间的师生情谊算是到此为止了。

    “杨宪,有什么事吗?”

    刘伯温看着杨宪,神色如常。

    “恩师,学生来中书省也有些时日,时常觉得中书省作为六部之中枢,处理政务的效率却极其之低。”

    “学生曾在礼部看见一本奏折,是上个月河南省送上来的土地奏折,需要递交到户部。”

    “我问礼部的人,礼部说要户部的人自己过来取。”

    “于是我又去了户部,可户部的人又说,需要礼部的人亲自送过来。”

    “而两个部门仅一墙之隔,这一本奏折就在礼部积压了三个月,仍旧没有处理,批复地方。”

    杨宪一边将奏折递给刘伯温,一边说起了在中书省看见的现象。

    而刘伯温听完,也是点了点头。

    “杨宪,既然你这样说,那可有什么解决办法?”

    杨宪闻言,立即从衣袖里再度掏出一本奏折,递给刘伯温,语气恭敬。

    “恩师,这是学生对中书省一些规章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按照此标准执行,中书省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刘伯温接过杨宪的奏章,仔细的看了起来。

    大概意思是说六部的人来中书省办事的时候,都要先看茶,聊会天,再进行正事,浪费时间。

    而杨宪则是建议取消汇报工作时看茶,所有官员来中书省办事,即报即办,绝不拖延。

    刘伯温看完,看着杨宪。

    “杨宪,你这个想法很不错,确实可以提高大臣们的效率,这件事等左相回来,我再和他商量商量,以后就按照你说的这些规则执行。”

    “是,恩师。”

    杨宪说完,这才面带笑意的离开。

    ………

    科举很快就结束了。

    而宋濂这个主考和一众同考官便立即展开了阅卷。

    整个翰林院顿时变得忙碌了起来。

    所有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全部用纸糊上,以此保证阅卷的公平公正。

    在整个翰林院的大力运转下,新朝第一次科举的三十六位进士便确认了下来。

    确认无误后,就是所有考生最为期待的科举放榜。

    是飞黄腾达,从此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还是名落孙山,寂寂无名。

    国子监旁。

    一张红榜贴了出来。

    旁边则是站着一队士兵把守。

    而平时一个个视官兵为猛兽的士子却没有一个害怕,全都围在了告示前面。

    “啊,我中了!我中了!看,最后一个是我,我真的中了!!”

    人群里突然爆发出一阵尖叫声,脸上的激动溢于言表,脸色通红。

    而周围的考生也是笑着送上来祝福。

    “恭喜恭喜!”

    另一边。

    应天府,醉仙楼。

    李青正和孔祥坐在酒楼里,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心情难以平静。

    “当!”

    “当!”

    “恭喜洛阳府李青李老爷,会试第一名,高中会员!”

    就在这时,一阵敲锣打鼓声传遍了大街小巷,奔走报喜!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