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士子风华 > 第54章 鸣冤鼓,万民血书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主人,随着商队的扩大,如今已经有些世家有了别的想法。”

    老仆看着李锦行,将一封信递给了李锦行,语气冰冷。

    “哦?”

    “哪一家?”

    李锦行接过信封,并没有立即拆开,而是看着老仆,询问道。

    “是王家?还是赵家?亦或是林家?”

    李锦行闻言,眼神平静,语气冷漠。

    “回主人,是王家和林家,赵家虽有异动,不过还算安分。”

    “这些世家啊,就是喜欢贪得无厌,活着,不好吗?

    干嘛总是来试探我的底线呢?”

    李锦行看着挂在书房后面的一幅山水图,脸上出现了一抹笑意。

    这幅画正是当初他陵阳湖看雪时,徐妙锦所画,他一直将这幅画悬挂在书房内。

    他虽然不能动用影卫、暗卫,但是他想要对付两个世家,可太简单了。

    “退下吧,这件事我亲自来处理。”

    “是,主人。”

    说着,老仆便转身离开。

    而这个老仆,却是连安正等三人也不知晓其存在,仿佛凭空出现的一般。

    一个侯府内,却是充斥着一张深渊巨网。

    而李锦行,就是布网的那个人。

    李锦行看着重新恢复安静的书房,心里也是不禁思索着刚才老仆所说的话。

    “王家,林家?”

    “都在凤阳,怪不得有这么大的野心,这才几年便有了异心。”

    “你们最好期待你们行的端做得直,不然下场可是很惨的。”

    凤阳,是龙起之地,也是众多淮西勋贵的根基之地。

    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凤阳老百姓,那口气,不比一个其他地方的县令小。

    更何况还是凤阳的世家。

    自然是尾巴翘到了天上。

    否则。

    以李锦行目前在朝中的势力,还真没有几个世家敢冒这个头。

    ………

    半月以后。

    刘伯温的病情虽有好转,但仍然无法上朝,朱元璋也只得再批了他一个月的假。

    而这半月以来,李锦行也没有其余的动作,就是和往常一般。

    似乎早已将凤阳的事忘在了身后。

    ………

    李锦行从刘府出来。

    这才松了口气。

    刘伯温最多再有半月,定然可下床走动,一个月后,想必就能正常生活了。

    只是年纪大了,终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恩师年纪已大,是时候想办法让他回青田了。”

    坐在马车上,李锦行在心里想道。

    “踏!”

    “踏!”

    “踏!”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响起。

    只见一个太监快速来到李锦行车驾面前。

    “李大人,皇上召所有大臣进宫,现在许多大臣已经在东华门外候着了。”

    李锦行闻言,不禁神色一正。

    对着正在驾车的安正吩咐道。

    “安正,去东华门。”

    “是,老爷。”

    传旨太监和一群皇城禁军则是跟在后面,朝着皇城赶去。

    不一会儿功夫。

    李锦行便来到了东华门外。

    此时的东华门外,已经是热火朝天。

    众多大臣聚集在一起,议论纷纷。

    “李大人来了。”

    不知道是谁说了这么一句,众臣顿时安静了下来。

    看着缓缓而近的马车。

    以及车旁的禁卫。

    李锦行来到东华门前面,和李善长并排站立。

    大臣们这才收回了目光,继续议论了起来。

    “李大人,皇上突然召集群臣,你可知所谓何事?”

    李善长看着李锦行,悠悠开口。

    “相国大人说笑了,锦行正想问你呢。”

    “你是当朝相国,皇上倚重之人,平时朝廷的重大决策皇上都会找你商量。”

    李善长闻言,心里也是不禁沉重了下来。

    正如李锦行所说。

    凡是一些国家大事,朱元璋都会找李善长商量,问问李善长的主意。

    或者是问问李锦行的主意。

    之后再综合决定,在朝会上直接宣布。

    可如今,李锦行和他都没有收到半点消息,看来这件事不简单啊。

    “宣百官进谏!”

    “宣百官进谏!”

    随着传令太监的声音响起,所有大臣立即停止了交谈,面色严肃,走上了奉天殿。

    “臣等参见皇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谢皇上。”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脸色冷冽,没有了往日的和善。

    李善长仿佛能感受到朱元璋身上的杀意和怒火。

    “你们可知,今日咱为何召你们入宫?”

    朱元璋眼神犀利,从众人身上扫过。

    “臣等不知。”

    朱元璋看着下面是众臣,缓缓开口。

    “咱在京城外设鸣冤鼓,凡击鼓者,所有冤情当由刑部受理,无法处理者交给咱亲自处理。”

    “可你们是怎么做的!”

    “要不是咱今天微服私访,咱还不知道。”

    “原来就在这京城,就在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有人敢藐视皇威,想要只手遮天呐!”

    朱元璋身上怒意滔天,那股实质性的杀意,让人不禁胆寒。

    满朝大臣尽皆低下了头颅,生怕被朱元璋的目光盯着。

    朱元璋的声音并没有因此停下,而是继续说道。

    “两个衙役站在鸣冤鼓前面,凡是前来告状的百姓,全被驱赶离开,这就是咱的好臣子啊!”

    “只知道粉饰太平!”

    “皇上,臣有罪,臣有罪呐。”

    “还请皇上责罚。”

    听完朱元璋的话,刑部尚书谢俞身体颤抖,立即走了出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脸色苍白,嘴唇发抖。

    而其余大臣也是噤若寒蝉,朝着谢俞投去自求多福的目光。

    “哼!”

    “好的很啊,咱的刑部,不思为百姓办事,却想着怎么欺压百姓,粉饰太平,来蒙蔽咱的眼睛!这还真是咱大明的好官啊!”

    “来人。”

    “免去谢俞刑部尚书一职,将其押入锦衣卫诏狱,择日问斩。”

    “是,皇上。”

    守在殿外的锦衣卫立即走进大殿,将谢俞带走。

    看着面若死灰,被锦衣卫带走的谢俞,众人眼神闪烁,就当众人以为结束,正要松一口气。

    突然,朱元璋便继续开口说道。

    “谢俞只是其一,今天叫你们来,是为了一件凤阳的大事。”

    朱元璋说到凤阳,语气更冷了几分。

    “咱在鸣冤鼓前面,看到了一个告状的妇人。

    她交给了咱一样东西,咱决定要好好给你们看看!”

    朱元璋说着。

    站在其身边的李进便端着个木盘,从梯子上走了下来。

    将木盘里的东西一一给大臣展示。

    里面放着的,正是是一份血书!

    万民血书!

    这是民间百姓有着极大的冤屈,进京告御状才有的东西。

    看见万民书,李善长也是不禁有些恍然,明白了朱元璋为何如此震怒。

    “都看见了吧,万民书!”

    “这是凤阳百姓的万民书!”

    朱元璋指着群臣,语气激烈,震怒的说道。

    “这才建国三年,就有人在危害咱大明的根基,威胁江山社稷。”

    “凤阳,龙起之地,如今竟然变成了这样,你们这群大臣,都是猪吗?!”

    李锦行听着朱元璋歇斯底里的声音,低着头,神色俨然。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