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比血统?华夏谁没个牛掰祖宗 > 第100章 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朝阳初升。

    明亮的阳光撕裂黑夜的阴霾,照亮这座江南小城。

    然而城中却没有早起百姓,更没有商贩的叫卖。

    护城河里,大树之下,水井之中。

    全部被江阴百姓填满!

    那一日,城中百姓杀身成仁,竟没有一人偷生逃走。

    据载,光是广济古泉排队投井的百姓,就有四百人之多!

    顺治三年,地方官开浚城河,犹有白骨堆积于河底!

    哪怕时间到了现在,江阴每逢城建工程,依然能从地下挖出累累骸骨!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看着画面中的江南小城!

    看着面对屠刀悍不畏死的江阴百姓!

    朱元璋,朱棣,大明八位开国功勋。

    全都身体震颤,悲痛至极。

    如果不是早已归天,他们此时已是泪流满面。

    从江阴百姓身上,他们看到了大明的骄傲与骨气。

    这种骄傲!

    是朱元璋交给百姓的!

    这种骨气!

    是朱棣戎马一生,远逐外敌打出来的!

    大明虽亡!

    但大明风骨未亡!

    就算这个天下被建奴占据!

    就算汉室江山不复存在!

    但是这种风骨,依然铭刻在汉室儿女的内心深处。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

    华夏民族才像一株压不弯,吹不倒的小草。

    无论遇到多少次挫折!

    无论承受过怎样的压迫!

    哪怕被狠狠踩进泥土之中!

    最后依然能顽强的挺直身躯,冲破桎梏,焕发新生!

    朱元璋肃面凝神,带领着朱棣与大明元勋。

    同时高举双臂,朝着半空中的江阴城深施一礼。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如今这位大明太祖,也在向江阴城中的十万忠魂表达自己的敬意。

    这一始一终,在这一刻跨越了两百余年时间长河,同时出现在画面之中。

    屏幕前的华夏观众,也早就泪洒衣襟。

    他们震撼于清军的狠辣,更震撼于江阴百姓的刚烈!

    今日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清宫剧迷得神魂颠倒。

    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对那些贝勒格格如数家珍。

    然而今天,所有华夏民众,都看见了清人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这种命令是何等的残酷!何等的霸道!

    然而面对生死,江阴百姓依然宁死不降!

    他们在乎的,不是顶上之发。

    而是内心的那一口气!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无数华夏人,情不自禁的高喊出这句口号。

    因为此时此刻,他们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只要日月山河不改!

    那大明江山,就永在人心!

    朱元璋这一礼,行了很久。

    直到数分钟后,才重新挺直了身躯。

    “咱之前说过,棣儿之勇,冠绝古今!”

    “如今咱还要加一句,那就是咱大明百姓之勇,惊天动地!”

    朱元璋平复下情绪,目光缓缓转到苏辰身上。

    “你之前说,咱大明后世天灾不断,田中无粮,民困于饥,所以才会义军四起,最后被建奴所乘。”

    见苏辰点头,朱元璋长叹一声。

    “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

    “老百姓看重什么?不就是家有口粮,能果腹充饥吗?”

    “洪武初年,天下深受战祸之害!”

    “就连扬州这富庶之地,鱼米之乡,也仅仅剩下十八户人口!”

    “而北方,更多是无人之处,几近人烟断绝!”

    “咱设立司农司,专门负责开垦荒地!”

    “还设立军屯,让军队可以自给自足,减轻百姓负担。”

    “咱还记得那时候,在龙江屯田的康茂才最厉害,得谷一万五千石,以给军饷。”

    “咱重赏了康茂才,也被百姓笑咱是猪见糠,喜洋洋。”

    “但是咱挨过饿,知道挨饿的滋味不好受!”

    “只要能让地里长出庄稼,只要能让百姓饱腹足食,咱当回猪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说到这儿,朱元璋再次看向苏辰。

    “我华夏历朝历代,因饥民起义而断送江山者不在少数,只是咱没想到,咱的大明最后也会是这样。”

    “所以咱想问问你,我华夏后世百姓,可还会挨饿?”

    “华夏后世,可还有饥荒之苦?”

    听见这话,苏辰忍不住笑了起来。

    “在回答陛下这个问题前,晚辈先问陛下一个问题。”

    “讲!”

    “敢问陛下,大明年间,一亩良田,亩产几何?”

    朱元璋想也不想,立刻说道。

    “若是良田,加上年景好时,一亩地可产粮三石左右。”

    说完这话,朱元璋微微有些得意。

    洪武年间,他将农事看做立国之本。

    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大举移民。

    而洪武年间的粮食产量,也达到了历朝历代的顶峰。

    但苏辰听到朱元璋的话,却没有丝毫惊讶。

    三石粮食,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大概是三百多斤的样子。

    这对于洪武年间的农户来说,的确算是大丰收了。

    苏辰顿了顿,抱拳道。

    “如果晚辈告诉陛下,我后世之田,亩产可达一千余斤,一亩田,可以收获十几石稻谷,陛下可相信?”

    “什么!”

    一听这话,朱元璋瞬间一愣。

    “亩产十余石稻谷?这如何可能!你莫要故意逗咱开心!”

    苏辰笑容更盛,接着问道。

    “那晚辈再问陛下,可听说过禾下乘凉?”

    这次别说朱元璋了,就连朱棣等人都有些发懵。

    “禾下乘凉?这怎么可能!”

    “稻禾最高也不过半人左右,而且禾叶窄细,如何能蔽日乘凉!”

    “虽然咱们是军伍出身,但对农事还是略知一二,你可莫要诓骗我等!”

    苏辰朝朱元璋打了个稽首。

    “陛下,我现在可以回答您之前的问题了。”

    “大明之后,后世百姓仍然经受过饥饿之苦。”

    “就算是清亡之后,天灾依然时时降临,田中颗粒无收,甚至致使千万人被饿死……”

    “而您也知道,华夏后世子孙何其之多,就算没有天灾,想要人人足食,也是登天难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