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我父皇是朱由检 > 第125章 老套路打草惊蛇,知己知彼攻必克

第125章 老套路打草惊蛇,知己知彼攻必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人啊,大山所姜胖子又来急信请调援军,这股来历可疑的营兵,天天列队走来走去,连续四五天,下雨天都在外面晃悠。

    脑子被驴踢过一样,看样子是赖着盐场不走了,咱们咋办?”

    大嵩卫镇抚赵世恭(从五品管钱粮、军纪)郁闷至极的跟上司,也是他姐夫卫指挥使贾罗印抱怨。(正三品,大嵩卫世袭一把手)

    “急什么?管他是哪路神仙,回信,把大山所周边合用的人,都撤回所城,反正这季粮食都入库了,看他们能玩什么花样?”

    贾罗印故作镇静的喝了口茶水,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其实心乱如麻。

    作为一卫之主,他最清楚自身的实力,如果是盐场遇到响马、海贼,小规模的袭击,盐场灶头们自己就能处理。

    如果敌人人多,大山所也能聚集百十号家丁,拖上四五百卫所兵镇场子、架势。

    小舅子再带三四十个家丁铁骑过去一趟,也就统统摆平,都不需要贾指挥使出面。

    当然大嵩卫也不可能白忙,每年三百担盐年中、年末准时送到卫城,除了本卫内部发放小部分,每年也能换个二百两左右的银子。

    别小看这点银子啊,一个骑马的家丁每月在三到五两银的高薪,就贾指挥使这三队骑马亲兵,一个月就要花费百五十两银。

    都没算别的花费,二百两不多,也能支撑一个月的赏银和补贴,没有这个实实在在的利益,家丁们凭啥给你卖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如今这支不知根底,打着大明旗号的营兵,行事如此肆无忌惮,让贾指挥使感觉很不好,心惊肉跳的。

    别看卫所军已经成了笑话,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卫城可是有军库的,相关的制式军械、鸳鸯胖袄、箭矢火药还真不缺。

    贾指挥使一声令下,三个城都开始行动起来,以卫所军官精锐家丁为骨架,集结听话能打的卫所青壮,配齐武备,开始守城。

    城头锈迹斑斑的铁炮、主要是佛郎机、碗口炮之类的火器,也被拼命的除锈打磨,石弹、铁弹、铅丸等也都摆放到位。

    火药库内的铅子、火药也都拉了出来,三个卫城都开始搭建挡箭防雨的战棚。

    两个千户所都准备了五六百兵,卫城人最多,准备了近千兵马,家眷也都接进城中。

    算起来也有近万人分在三座城内,至于没入城的一千多户卫军家庭,让他们自己留守各个百户堡,看守粮库!

    一时间大嵩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这些情况,都被刘平指挥的夜不收骑兵哨打探清楚,一一反馈到赵华赵长官这边,而龙骧营军官团每天都在开会,研究破城事宜。

    刘平拿着长木棒,往悬挂在墙上的大幅手绘地图,指指点点,各处情况一目了然。

    “……结合今天刚从海阳所侦查回来,副哨长李大正提供的最新情报,大嵩卫六成人员,已经按照预期收缩回三座砖城。

    其余五六千人都在二十多处百户所土堡内备战,综上所述,我们已经顺利完成打草惊蛇的前期任务,汇报完毕!”。

    “很好!大刘和大正辛苦了!”

    鹏帅非常满意的点点头,牵着敌人鼻子走,让其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作为战略指挥的快感,那叫一个爽。

    赵华起身,接过刘平手中的细木棒,把龙骧营的部署情况汇报。

    “按照鹏帅指示,新兵十六哨,加东江哨共千余人,分布在八个灶头大院集训,每处两个新兵哨。

    鹏帅的亲兵哨对接东江哨训练,其他四哨每哨抽调一名副哨,一队副队正,负责对接两哨新兵的训练。

    战时充当辅兵,听从老兵哨哨长的指挥,目前已经训练了五天,刚进行到队列行进。

    相关武器和军鞋、军服只有东江哨配齐,其他十六哨还是徒手和本来衣物,汇报完毕”。

    鹏帅站起身来,环顾临时会议室内,参将赵华、游击指挥刘平、李秋生、还有李大正等七个老兵哨长,很是欣慰。

    “弟兄们,我们时间有限、人手有限、物资更有限,从红武军成军那一天开始,咱们从来就没宽裕过!”

    “哈哈哈哈!”

    龙骧营的九名军官哈哈大笑,没有一丝窘迫,反而更显豪迈。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是九月二十四,按照计划,大本营会有一次补给送到。

    我从灵山乡出发的时候,安排焦部长赶工的短矛、碟盔、第一批也应该一起送来,前天葛寒城已经带着船队去接了,今天下午应该能到。

    别的不敢保证,但龙骧营增加一哨火枪兵是定下来的。

    现有新兵,每人一顶铁盔、一柄短矛、一件号褂、一双千层底布鞋是有的”。

    “啪啪啪啪!”

    军官们满面红光的鼓掌祝贺,说起来真的寒酸,新兵们每人就发了一副布条绑腿,别的啥都没有。

    每天晚饭后,一边听队正讲军纪,一边集体打草鞋,不然第二天就得光脚。

    但是无论是军官还是新兵都不以为忤,甚至老兵教官们都主动脱下布鞋,和新兵们一起穿草鞋。

    东江哨算是幸运的,分辨左右靠的是左脚布鞋、右脚草鞋,而盐场新兵们,就是左脚草鞋,右脚光着。

    后世人难以理解这个时代的士兵,一双正经的鞋有多重要,脚要是伤了,什么战术都是白费。

    鹏帅把被镇压的缙绅家女眷们留下性命,让她们集中制作军鞋,就是这个目的。

    整齐一致的新式军服,鹏帅连想都不敢想,那个制作更加麻烦。

    当年尚衣监从九品监工何甲新,现在负责着红武军军服工坊,领着上千名大嫂小媳妇埋头苦干。

    在何甲新的指挥下,用缴获的棉花纺线织布,用龙山铁矿伴生的赭石,磨粉调质当染料,制作统一的红色号褂(对襟无袖坎肩)。

    别说制作大明制式的棉甲了,连制作普通的棉衣棉裤,都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眼看天气就冷了,红武军真正制式的大明红胖袄,还是从天津卫军库里硬搬的几百件。

    除了历次缴获的棉袍改一改,染个色,这次的棉袄、棉袍、棉鞋、棉手套的制作任务,更是重中之重。

    这个冬天,红武军可不会闲着!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