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士子风华 > 第118章 朱元璋的评价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哦?”

    “恩公要娶亲了?”

    胡惟庸听见李存义的话,也有些意外。

    “没错,大哥准备纳一房小妾。”

    “他说啊,这当国公不如当相公,我倒是觉得大哥说的很对,哈哈哈。”

    李存义想着李善长交代他的话,笑着说道。

    胡惟庸闻言,脸上也是带着笑意。

    不过,胡惟庸不知道的是。

    不知何时起,已有一张巨网慢慢编织,正向他缓缓张开。

    …………

    徐府。

    徐达正在院子里,拿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

    也许很多武将都没有看书的习惯。

    不过,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帅才,想要在朝堂之上活得更久。

    熟读兵书以外,还要读读一些其余的书。

    权谋算计,排兵布阵。

    无一不是最重要的。

    而徐达手里的,则是京城读书人里闹得最为沸沸腾腾的理学。

    不知过了多久。

    “这小子,这本书倒是写的有些意思。”

    “父亲。”

    就在这时。

    徐辉祖走了进来。

    “嗯,你来的正好,我正好有事交代你。”

    徐达看着徐辉祖,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将徐辉祖带在军中历练了三年。

    出生入死,常年久居塞外。

    沙场喋血,不过是家常便饭。

    如今的徐辉祖,已然成熟了很多。

    身上多了一股成熟稳重的气质。

    不再是以前那个无所事事,空有一身理论功夫的徐辉祖,魏国公府少将军。

    而是名副其实的将军。

    上过战场,奋勇杀敌,更是在军中颇有威名。

    “父亲有何吩咐。”

    徐辉祖朝着徐达拱手行礼,语气恭敬。

    “你如今也长大了,一些事你也该学习学习了。”

    “此次你就不必跟着我回去了,留在京城,跟着李锦行,多看,多听,多做。”

    “等你什么时候,在他身上学会了生存,我便可以放心的把这偌大的国公府交给你了。”

    徐达看着徐辉祖,语气里有些感慨。

    “父亲,你这是?”

    “侯爷虽然是我大明宰相,才华出众,可是孩儿学的是上阵杀敌,排兵布阵的本事,跟着侯爷,孩儿不知父亲的意思。”

    徐辉祖看着徐达,眼神里有些疑惑。

    在他心里,十分尊敬李锦行。

    但是他只认为李锦行才华出众,得到朱元璋倚重,对于带兵打仗的事,他倒是不认为李锦行能教他什么。

    “李锦行身上,不仅仅有排兵布阵的本事,还有统帅三军的能力,马上能定乾坤,提笔可安天下。”

    “这,是今日上位告诉我的,你说他能否教你?”

    徐达想着皇宫里朱元璋告诉他的话,心里也是忍不住的震惊。

    他还记得当时朱元璋说的话:“李锦行此人,马背上能定乾坤,提笔可安天下,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只是啊他行事太为老成,没有年轻人的鲁莽。”

    如此高的评价,徐达还是第一次听见。

    可让徐达疑惑的,便是李锦行从未在朱元璋面前展露过其军事才能,朱元璋又是如何得知?

    古往今来儒帅挂帅出征也亦有,亦如白袍儒将陈庆之。

    江东吴国大都督,周瑜。

    都是一代儒帅。

    文可安天下,马上可定乾坤。

    如今朱元璋对李锦行却有这么高的评价,怎能不让徐达震惊。

    所以,这也再次让徐达认识到了李锦行的不简单。

    让徐辉祖跟着李锦行,自然也有他的打算。

    徐达常年征战沙场,如今上了年纪,怕是要不了几年,就舞不动刀枪了。

    而到时候,徐辉祖即将独当一面。

    届时应对的风险,不仅仅是来自于沙场,更有可能是来自于朝堂。

    而且朱元璋虽然忌讳武将和文臣关系甚密。

    不过徐辉祖和李锦行,虽然没说,但是谁都清楚,都是东宫明德殿的人。

    是朱元璋为朱标准备的。

    让徐辉祖跟着李锦行,或者说是让徐辉祖留在京城,更多的意思,是想要李锦行提点提点。

    省得到时候偌大的国公府,没有人能稳得住局面。

    “父亲,孩儿明白了。”

    徐辉祖闻言,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出声答道。

    …………

    洪武八年。

    寒冬冷冽的气息刚刚略过。

    应天府一片蓬勃景象。

    东宫。

    崇文殿。

    如今距离朱雄英出世已经过去了三个月。

    而李锦行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朱雄英的老师,负责教导朱雄英。

    这件事乃是朱标提议,朱元璋拍板决定。

    李锦行作为东宫太孙老师,自然是够资格的。

    “殿下,今日时辰已经到了,要不我陪你出宫去走走?”

    李锦行放下手中的笔,看着朱标,笑着说道。

    “也好,今日便出宫去看看,听说户部弄出了一些新农具,如今正值春耕时节,正好去瞧瞧。”

    朱标听见李锦行的话,点了点头。

    ………

    京城。

    秦淮河畔。

    醉仙楼。

    李锦行和身穿便服的朱标坐在醉仙楼里,看着河面上泛舟踏青的公子才女,倒是有一种新奇之感。

    白天的秦淮河,相较于夜晚灯火照耀下的秦淮河,少了一份神秘的韵味。

    夜晚的秦淮河。

    仿佛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灯火昏暗照不到地方里,有着一股别样的情绪和风情。

    酒香肆意,士子狂歌。

    京城向来不缺乏世家子弟,勋贵公子。

    有钱人的纸醉金迷。

    秦淮河,寄托着京城多少人的愁思。

    也托起了无数人虚幻美好的梦。

    朱标这是为数不多的几次出宫。

    在李锦行带着的名医的检查下,朱标的病情及时发现,并且不算严重。

    只要稍加调理,适当休息,慢慢调养,一年的时间便可恢复。

    所以朱元璋对于朱标的身体看得很重。

    如今大部分的奏折都在中书省,由胡惟庸处理。

    朱元璋更是将胡惟庸召进宫。

    三天一小赏,七天一大赏。

    恩宠有加。

    反倒是李锦行,成天在东宫。

    在中书省待的时间少的可怜。

    这也让胡惟庸在中书省如鱼得水,越发的肆无忌惮。

    行事张扬了许多。

    没有了李锦行的阻碍,也没有了锦衣卫的监视,胡惟庸自然是高枕无忧。

    特别是朱元璋对他信任有加,这更加的让他如日中天。

    如今的胡府,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