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三国第一炮灰 > 第150章 南北夹击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话说此时的黑山军已经完成了从山贼到正规军的转型,其据点也从一个个山头逐步转移到河北各郡的县镇,不过分布相当分散。

    因此咱们的黑山军领袖、平难中郎将张燕,正领主力五万,屯兵赵郡邯郸,静等大军集结。

    而邯郸的旁边就是魏郡,魏郡治所邺城就在邯郸南约一百里(汉里)的地方,这一带必定是未来即将发生的战役的主战场。

    张燕是黑山军的首领,首领嘛,自然有很多部属,那么他召集的部属都有哪些人呢?

    除了已经攻入邺城的于毒,一直跟在身边的李大目(大眼)、左髭丈八(翻译过来就是嘴上边的左边的胡子有一丈八)等人外,还有了刘石、青牛角(顾名思义)、黄龙(不是骑士团)、左校(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军衔)、郭大贤(估计还有郭大儒、郭大仁)、于氐根(一等红色二等洋三等绿色四等胡五等倪哥六等少……这是位杰出的四等人)等等等等。

    可见,真实存在历史人物的名字同样有够奇葩,什么嵇霸、阳矩、枣射、游种随机大众脸之流,与之相比,可谓是相形见绌。

    除了自己的部属外,最令张燕期待的,自然还是袁术袁老板派来的援军。

    然而,尚没有等到袁二的援军,袁大的部队就已经快开到脸上了。

    “报——”一名传令兵跌跌撞撞闯进郡府中,上气不接下气地通报道:“报、报,不、不好了!邺、邺城失守了!”

    “什么,邺城失守了?”嘴上边的左边的胡子真的有一丈八的黑山大将左髭丈八问讯惊叫道。

    坐在书案后一个身材瘦削的男子便是张燕,他临危不乱,先让仆役倒碗水,让传令兵喝下,等传令兵喘匀了气,才用平静的语气追问道:“你说邺城失守,是什么时候的事情,究竟又为何失守?”

    传令兵这才详细道来。

    原来,邺城失守,正是黑山军中出现了叛徒。

    这两年,袁绍一直在领主力与公孙瓒交战,凭借?义的八百先登死士击败白马义从,以及自己个人的勇武,经过了一系列惨烈的交锋,双方均损失惨重。

    但袁绍依靠自己的政治资本,凭借天子遣使斡旋,通过外交手段获得了阶段性胜利,公孙瓒也耗尽粮草,不得已撤军。

    袁绍也引兵往南回到了薄落津。就在他和宾客与将领们一起聚餐的时候,魏郡叛乱、勾结黑山军攻破邺城的消息传到了餐桌前。

    酒席中,有家眷在邺城的人都非常惶恐,甚至有人在哭泣,唯独袁绍淡定自若。

    袁绍为何淡定自若?也许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义薄云天。

    是因为在十多路敌军当中,有一军的将领叫陶升,他曾经是某小黄门的手下,为人素有善心。他率兵进攻城西,占领了这一部分以后,突然关闭城门,不让其他兵马进入,再把握西城各个要道,不知道要做什么。答案是这位陶升将军居然用车载着袁绍的家人以及名门世族的家人避难,并亲自护送。

    袁绍回军讨贼之后,任命陶升为建义中郎将。袁绍没有了亲属方面的后顾之忧,就进攻于毒所部,围攻五日就击破并斩杀了于毒,重新收复了邺城。

    当然,在此之前,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经历了界桥之战、龙凑之战、巨马水之战等等,都异常精彩,其中界桥之战更是古典战争面对优势骑兵时还如何应战的教科书战例。只是因为篇幅和时间线的关系(主要是我懒),就不再赘述了。

    听闻袁绍主力已经收复邺城,并且即将进逼邯郸,张燕毫不慌乱,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袁绍的主力并不多,眼下对于袁绍本人来说,还处于发展阶段,加上之前和公孙瓒大战,现在能拿出来的货也就三万人左右,与黑山军相差太远。

    其二,邯郸乃是名城,汉代五大都会之一(另外四个分别是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尽管位于平原,但城大而坚固,城内物资丰富,远超邺城,拼后勤也比袁绍强上很多。

    另外,邯郸西边不到三十里就是太行山,万一、这里是说万一,万一干不过袁绍,实在不行,也可以就近跑路嘛,袁大头总不能追到太行山里对吧?

    而且,就在这时候,有一个好消息传来,那就是袁二老板的一万一千名援军,已经借道河内,来到了邺城以南六十里的地方扎营。邺城北是邯郸的黑山军,南是讨寇将军杨岐率领的援军,这岂不是形成了典型的“两面夹击”的态势吗?简直完美。

    于是张燕放下心来,静等自己的各路部属汇聚邯郸,打算等到黑山军大致到齐,能凑个八九万人,加上袁二老板的一万多,最好够十万的庞大规模,一路A过去就可以把袁大给干挺了。

    然而张燕忘记了两件事情,一是战争从来不是光靠堆人数,你真要凑足十万的数目,少说半个月,不知道要贻误多少战机;二就是,人家可不会老老实实坐在邺城里,等你各路黑山军集结完毕。

    就在张燕踏踏实实坐在邯郸郡府,静待部曲集结的时候,邺城方面已经开始行动了。

    不过不是发兵邯郸,而是出兵往南。

    尽管已经确认黑山军的主力数万驻扎在邯郸,距离邺城仅有百里,但向来顺风浪逆风强的袁大头,此时的头脑异常清晰。

    当从斥候口中得知,除了邯郸的黑山军以外,还有一路兵马突然从河内郡荡阴县冒出,在邺城南六十里的位置(今安阳市一带)扎营的时候,袁绍清醒地意识到:这一路兵马必须要趁早料理。

    因此,他刚刚收复邺城,仅仅让士卒稍作休整,便在城上遍插旗帜,然后只留下五千守军,率领剩余两万五千人悉数出城,直奔荡阴北部的杨岐军行营而去。

    前面说过,袁绍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其部队构成仍是以中轻装步卒为主、弓弩手为辅,远未到后来财大气粗,拥有成建制的重装步兵的程度。

    但汉末三国时期,有一个很有趣的怪现象,那就是谁强谁浪谁就更容易打脸,而谁弱谁刚谁反而更有机会赢。因此目前发展中时期的袁绍才是最可怕的,如果敢轻视他手上的这点货,怕不是明年坟头草长三尺高。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