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次流民暴动,最终还是老朱扛下了一切,老朱似乎不在奉天殿,他跟着萧敬穿过宫廊,来到奉先殿。
值得一提。
皇宫里,有奉天殿和奉先殿两座大殿,奉先殿规模稍小,在奉天殿的西面,是供奉皇室祖先的大殿。
到殿前而不入,又穿过大善殿,来到望江楼。
上了城楼,可以看见老朱左手放在后头,另一只手正在写书法,目眺前方是护城河和宫外繁华的街市。
“陛下,臣知道错了,这次是臣算得不对,臣认罚。”
朱英微微行礼。
听说老朱用秋粮作靡费,京城外的流民算是有救了,就是不知道,老爷子会如何处置他。
老朱目光温和:“下一步,如何打算?”
钱银,他给朱英凑齐了,可也不能随意挥霍这笔赋税,杀了陈登安抚流民暴动,可这是一时之举,流民总归是要安置的,他冀望朱英能将此事办成。
银子花出去,总要听个响不是?
朱英想了想道:“造船,需经过选材,设计,建造和试航,选材需要阴干的木头,陛下不必担忧,可以先借用龙江船厂的木头,设计有漕船船图,至于建造,眼下城外的力役都能为之所用,壮丁为修造,妇孺为伙夫,最后试航,边上便是扬子江。”
老朱点点头。
看来大孙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而是仔细斟酌过每一步,才来找咱商议。
朱英想的更多,造一艘船要半年时间,为了缩短工期,干船坞可以采用钢结构的建筑构造,比砖土更省时间。
这是如今大明还没有的大型船棚。
用巨木支撑,再在上头铺上茅草,榫卯结构固定,如果人多,工期用不了一个月。
麻烦的是木料。
造船需要耗费巨大,正是因为木料取自云南和四川的深山老林里,先派人去深山里砍伐,运输出来,再用船只运回京城。
其中耗费人力、马匹不计其数,是靡费大头。
好就好在,龙江船厂也在仪凤门外,木料、桐油、棕缆、匠人师傅,都是现成的。
兴许一个月就能见到成效。
不过,这些没跟老朱说,总要给老朱留点惊喜。
朱英蠢蠢欲动道:“陛下拨给多少银两?”
造船最怕停了工期,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他当然想多屯一些银两,毕竟遇上紧急情况时,向户部要银子极难。
先得核算账目,呈递户部,等商讨决定拨付后,还要根据各部要银两的先后时间排队,最后,还得看户部有没有银两,一来二去,还未必能要到。
“你想要多少?”老朱淡淡道。
“臣也知道,国库紧张,就先拨三十万两吧。”
三十万两。
老朱牙根下意识发酸,兔崽子跟咱耍心眼,龙江船厂是咱设的,多少银两咱会不知道。
“咱给你十五万两!”
他很矛盾,既希望能做出来,又不希望朱英乱花银子。
朱英心里觉得少:“陛下,十万两,实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还敢跟咱还价?”老朱瞪了一眼。
不敢,您说了算。
朱英和别人做买卖,就算对方再精明,也要坑他在自己手上留下一层油,可对老朱,他不敢,心眼没老人家多。
老朱放下青玉毫笔,像他这样的人总是思虑深远,比如船厂能否养活这些流民,可否会给今后子孙带来隐患。
于是问道:“这船,作价几何?”
“造价之外,加三成。”
造价包括材料、工钱、场地修缮靡费等,起初定价不宜太低,太低今后难以变动涨价,此外,大船出海回航后,还需修缮维护,又是一笔不低的靡费。
身为户部官员,朱英帮朝廷搞钱,职责所在。
诚然,最后还需老朱拍板。
老朱若有所思,只三成真是便宜这些商户,不过考虑到成效,点头:“就先三成吧。”
“臣想起户部还有事,先告退了。”朱英起身。
老朱看向字迹已干的墨宝,萧敬心领神会卷起来,收进画筒里,交到老朱手上。
“这幅画赠给你,陪咱用午膳。”
陛下这是收买我吗。
朱英千万个不情愿,如同陪上位者的饭局,小心翼翼总是吃的不爽的,可是,他又哪里敢抗旨。
“臣遵旨。”
萧敬笑眯眯的,一盘一盘端上来,平桥豆腐、盐水鹅、折烩鲢鱼头、梁溪脆鳝、一碗蛋花汤,几个烧饼。
亭阁雅致,半挂竹帘,皇楼下是护城河,护城河外是繁盛的市街,用膳环境堪称一绝。
朱英却没有心情。
因为他看见了鱼头,还有那两颗凸出来的眼珠子,怎么看都有些狰狞。
对食物不挑剔,老朱也不懂如何照顾儿孙。
以前马皇后给做什么,他便命膳房做什么,如这梁溪脆鳝,补益五脏,吃了对身体好,其实马皇后也是听太医说的。
老朱赐朱英御膳,除了深宫孤独,偶尔也想享天伦之乐,也是看朱英瘦了,让他进补,当老人宠爱后辈时,总是会挂念他的吃穿,老朱剥开皇帝这层身份,也只是个寻常祖父。
“臣不吃鱼头……”朱英先发制人。
“可以。”
自从大孙陪在身边,老朱精神头越来越好了,朝中有不少闷闷不乐之事,可眼下,却能沉下心来处置。
“陛下,臣斗胆给您夹一块鱼肉。”朱英夹起膳鱼肉,放在老朱身前的玉蝶上,这玩意补血。
老朱心底一泓暖流淌过,嗯了一声。
用过午膳,一刻一字对两人都十分宝贵,朱英要去操办船厂的事,老朱要回奉天殿阅奏。
朱英先起身:“臣告退。”
老朱点点头,等朱英走远后,转头看向旁边的萧敬,“户部的账目,送过来了吗?”
“启禀陛下,李公和赵大人在等着了。”
…………
奉天殿。
李善长忍不住笑出来,今年秋粮长势喜人,陛下看了肯定高兴。
赵勉也露出得意的笑容,皇宫有宫禁不能废寝忘食清帐,可户部在京城有衙门呀,十几个主事郎中,连夜将各地已呈报的税目算出来。
原本,入了十一月,也到了收秋粮的日子,大部分地方已将税目呈递入京,只有少数偏远之地,税目还未送抵京城。
这些偏远之地,不算也罢。
本以为提前一月,会比去岁秋粮略低,可具体数额,却令他大吃一惊。
瞧见老朱进来,众人齐齐行礼。
赵勉眼里藏着满满的笑意,如沐春风:“陛下,秋粮算出来了,请陛下过目。”
老朱心里着急,萧敬急忙下来接过账簿,打开呈到老朱面前,只见,青面纸上,细细罗列一行行账目。
老朱神色一紧。
“今岁秋粮,米三千七十八万石,白银一百三十七万两,棉花十二万斤,绢九万匹,纸张七十万张……”
要知道,以前收税时钱钞少得可怜,不超百万两。
老朱看到一百三十万两吓了一跳:“这些白银,哪里来的?”
“回禀陛下,是商税。”李善长笑吟吟道。
“朝廷推行票据制,确见成效,官府罚得重,商人不敢偷漏银两,银子就收上来了,朝廷支项也少,蓝玉出征并未用秋粮。”赵勉脸上有光。
大孙当初提的票据制。
老朱虽然预见到有实效,万万没想到啊,如此显著,预料到和亲眼看到,又是另一种心情,开怀大笑。
“哈哈哈,咱就说朱英这家伙,有些聪明,他人呢?”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